首页 教育信息 教育政务 教育服务 电教信息化 教学教研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学前教育

                               深入实施课程游戏化,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的回顾和分析

(一)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

课程游戏化项目是由省财政支持的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是一个课程改革项目,也是江苏省落实《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的具体举措。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核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没有真正贴近儿童、活动不够生动活泼、游戏精神没有充分落实、课程不够完善、质量不够高的现状,对课程进行系统改革,目的是强化游戏精神和课程意识,核心内容是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资源、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进,不断强化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断完善幼儿园课程,优化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项目实施九年来,江苏省财政共投入资金2亿元,并拉动了市、县各级政府对项目的投入,是江苏省历史上财政投入最大的学前教育质量项目。全省共实施省级项目474项,其中幼儿园项目266项,县(区)级项目108项。同时,江苏省13个大市分别推出了市级项目,很多县(区)整体推进项目的实施实现了课程游戏化的全覆盖、全落实。

(二)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的主要成果

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幼儿园一些长期存在的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在全省形成了一种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氛围,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一,九年来,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得到了明显更新。儿童为本的意识日益彰显,儿童活动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儿童学习和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好激发。在观察儿童行为的基础上,教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和支持儿童的意识越来越深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让儿童在动用多种感官的活动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活动和学习的理念不断扎根,为儿童的完整发展而准备环境的认识不断提高,针对全体儿童和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适宜支持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的课程观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活动性、经验性的课程认识不断深化,课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不断加强,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作用不断彰显。

第二,幼儿园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室内外环境建设得到了明显的丰富和加强。幼儿园环境更能激发儿童投入活动,更具有生命气息,更能体现生态的理念。班级区域活动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不断得到加强,区域的设置能体现儿童发展的需要,数量适宜、更替灵活、功能明确的区域设置不断涌现。课程资源越来越符合儿童活动和发展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实现了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多样性。课程资源库得到了初步落实,儿童活动的资源得到了较好保障。

第三,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师整体上认识与把握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幼儿园课程割裂和分离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规划和设计的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一大批遵循《指南》精神、关注儿童现实、扎根本土资源的园本化课程。教师的课程理念越来越清晰,对课程目标的把握、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儿童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改进等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指南》精神不断得到落实,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第四,教师的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明显的提高。九年来,通过多种方式,先后向项目幼儿园和区域推荐有关读物两百多册,各地都把学习放在项目建设的重要位置,一方面加深了幼儿园对课程游戏化及整个课程建设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幼儿园获得了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研究的过程,也是解决课程建设问题的过程。随着项目的推进,广大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得到加强,向研究要答案,在探索中找方法的风尚正在形成。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园大多是中等以下的幼儿园,因此,这个项目是一个扶弱和兜底性的项目。项目自实施以来,在帮扶园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多项目幼儿园积极作为,创新实践,在理念确立、环境改造、资源挖掘和利用、课程实施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很多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经过九年的努力,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很多问题还需要不断地加以推进和落实。当前,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仍然有不少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观念问题。由于地区之间、园所之间、教师之间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理念上存在差异,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力度和质量也存在差异,家长群体的认识差异也可能影响到幼儿园的观念。因此,教师对教育过程中一些核心理念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处于不同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不正确、不科学乃至错误的认识,甚至还存在违背教育常识的现象。这些观念性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长期制约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和质量提升。

第二,能力问题。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是多方面的,对课程建设和教育成效至关重要。这些能力需要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长期坚持不懈地锻炼和提升。幼儿园课程不同于中小学课程,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课程不是固定的书面文字符号,没有现成的、完全适宜的课程方案,因此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对幼儿园课程的形成和完善、对课程实践的成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能力上,体现在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适宜的机会与可能上。课程建设能力不是职前可以完全预备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和积累。目前,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差异是明显的,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第三,管理问题。管理上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创新性非常重要,但这是目前幼教实践者的不足之处。陶行知先生说:“譬如说现在要某人革命化,就是某人本来不革命的;假使某人本来是革命的,还要他‘化’什么呢?”因此,在管理上,不是不分对象的统一要求,更不是要所有幼儿园拘泥于统一的细节和程序,课程游戏化不是要求大家在同一个水平上齐步走,不同的幼儿园、不同的老师,对课程游戏化的理解落实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在管理上如何区别对待、分层引导,仍然需要深入研究。管理不只是命令,管理是对话和协商,因此在课程管理和质量管理中需要深入现场、深入实际、把握现实,形成有针对性的有效管理举措,以真正形成“儿童第一”“过程为要”“创新变革”的文化,否则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第四,生态问题。幼儿园教育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制度、课程、师资、机制、方法策略等不同层面的协同作用。首先,教师基本的、公平的待遇保障是根本,但在这方面我们还存在严重不足。其次,教研员是一个地区课程建设的专业引领者,教研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目前还存在教研员不到位或不专业的问题。再次,幼儿园课程建设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两个层面都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教师出现了能力储备不足、认识不够、总结提升乏力的问题。最后,对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杂音太多,要求多,干扰多,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课程建设,难以真正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课程游戏化推进的新形势、新要求

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让我们站上了新的高度和平台,我们将总结经验,分析和改进存在的问题,继续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我们深知,推进课程游戏化仍然是优化课程、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仍然是推进《指南》精神落地的关键环节。我们要结合新的形势和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路径,努力让儿童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一)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支撑是课程

我国正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前教育不能缺席,不能掉队。学前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学前教育质量对其他教育阶段的质量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前教育应乘势而上,加大投入,加强保障,强化质量建设,努力改变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呈薄弱环节的状况,紧紧跟上教育高质量建设的步伐。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投入,核心是教师,基础是课程。

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持续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力是教师。专业合格、积极向上、充满尊严感的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与中小学不同,幼儿园阶段的课程不是由文字符号呈现的,而是要切实地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出发,不断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准备适宜的材料,组织适宜的活动,让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帮助其不断获得有益的新经验,这是对儿童发展的最大支持和促进,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幼儿园课程与其他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区别。

要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课程观和质量观,真正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切实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帮助和促进儿童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深化课程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因此,教育现代化要紧密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背景和根本要求,一方面,要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艰巨性和挑战性,另一方面要让教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起到独特的、应有的作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这是教育现代化基于中国现实和要求的科学判断,也是引领各级各类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主要发展目标包括了“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投入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对学前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普及和优质。普及在于政府加强投入,优质除了政府加强投入,还需要加强幼儿园课程建设,不断强化质量意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作为。要让儿童接受适宜于其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让儿童的学习真正能满足其兴趣和需要、激发其潜能。可以说,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决定了学前教育的质量。深化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学前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三)科学评价助推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该方案还提出,要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

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及影响保育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围绕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五个方面提出了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旨在引导幼儿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坚持保育教育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断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强调,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改进评估方式,突出过程评估,强化自我评估,聚焦班级观察,重点关注幼儿园提升保教水平的努力程度和改进过程,切实扭转“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等非科学倾向,推动以评促建,引导办好每一所幼儿园。严禁用直接测查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方式评估幼儿园保教质量。

教育评估涉及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其功能和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评估是现代学前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让评估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有效化是评估工作的基本目标。要切实让教师成为评估的主体,形成自觉评估的习惯。要提高评估的质量,切实通过评估,看到发展和成绩,提升方法和经验。也要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据此改进教育工作,真正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让评估真正起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鉴于幼儿园课程与教育过程的特殊性,要鼓励广大幼儿园创新评价的思路和方法,在坚定评价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向的基础上,形成更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策略,丰富幼儿园教育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提高评估的成效。


三、当前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经过九年的实践,课程游戏化有力推动了幼儿园课程建设,提升了教育质量。经过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年度课程游戏化的视导,总结了经验和成绩,发现了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的要求和举措,有力推动了课程游戏化的实践。在当前新的形势和背景下,我们要立足推进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立足达成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立足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投入,提供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保障

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保障是政府的制度化投入。在过去的十年中,各级政府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而质量不高与政府投入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投入低,部分幼儿园运行经费短缺,资源不充分,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支持不充分。部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有规定,但补贴不到位,出现了低成本和低质量运行的状况。投入不足带来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待遇没有充分落实,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自国家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以来,要求公办幼儿园在编和非在编教师实行同工同酬,这是确保公平和质量的基本要求。但是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没能落实这个要求,两类教师之间收入差距往往在50%~60%。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部分非普惠民办幼儿园教师收入过低。月薪两千多元的教师大量存在。一小部分教师没有完全落实“五险一金”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育质量,也必将影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降低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影响未来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难以真正实现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甚至难以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必须下决心,建制度,抓落实,形成学前教育投入的良性机制,确保解决教师待遇这一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

(二)回到常识,确立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

常识是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的基本知识,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基础,是科学的学前教育的基本保证,而教师获得常识的基本途径是师范学校的职前学习和职后的岗位培训。常识能让教师分辨是非,坚定信念,科学实践。远离常识就是远离科学,就难以产生共识和开展讨论。教师要避免把个人的见解当作常识,把背离基本价值的认知当作常识。缺乏常识就会走向极端,就会制约和影响教育过程,最终影响儿童的发展。

首先,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身心的社会活动。教育不是随心所欲的工作,目的性是教育的重要特性。确立课程目标体系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指南》目标的主要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才有可能不断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目标的确立是以观察、分析和研究儿童为基础的,是对规律深入把握的过程。对幼儿与教师来说,确立的目标要反映规律,更要反映现实,反映具体的大多数儿童和个别儿童。良好的、可操作的目标具有适切性、行为性、有效性的特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玩具材料提供、时间的安排和管理以及具体活动的展开,都不同程度地蕴含了教育的目标。

其次,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不同的教育机构都有相应的课程。只是不同的学术流派所倡导的课程不尽相同,不同阶段的教育机构实施的课程也各不相同。通常,课程的定义有计划、学科、过程和结果等不同的取向,幼儿园课程往往采用过程或活动的取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不是由文字符号体系构成的,而是由儿童的活动和直接经验构成的。因此,幼儿园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生动活泼的,能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各种活动。幼儿园都有相应的课程,否则称不上幼儿园。幼儿园课程不是教科书,不是儿童读物,而是一个根据儿童特点和资源基础来设计的、能引导儿童获得经验的过程。幼儿园的环境、材料、氛围和教师的行为都蕴含了目的和计划,只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活动目的和计划强弱有所区别。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包括教学、游戏、日常生活、区域活动等多种方式。

再次,教学是幼儿园正常的、基本的事务,也是实施课程的方式之一,没有教和学的幼儿园是不可思议的。只是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教育机构有不同的教学观。儿童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主要不是文字和符号系统,因此幼儿园的教学主要不是讲解和说明,而是引导儿童动用多种感官,通过观察、操作、体验、交往和表达等方式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并获得综合的、有益的经验。环境创设、材料提供、策略支持等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不能因否定说教的刻板教学观而同时否定新的教学观和新的教学实践。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儿童做适宜的事并获得有益经验。教学有全班集体的、小组的和个别的三种基本组织方式。集体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转化为小组和个别的形式。幼儿园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多种方法的相互支撑和有机结合,日常生活、区域学习、游戏、集体教学等都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

最后,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是儿童内在的、基本的需要,游戏也是儿童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确保儿童自主游戏时间,努力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满足儿童在游戏中释放天性、愉悦精神的需要。幼儿园的其他活动都应体现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让游戏尽可能体现在儿童一日生活的环节之中。尤其是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采用游戏的方式,这也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让儿童有更多机会享受游戏,让游戏精神融入课程实践,让幼儿园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和有效。

(三)务实实践,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新进步

课程实践是课程产生成效的关键,也是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行为并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步骤。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没有统一规定的、现成的课程方案,儿童没有教科书。幼儿园课程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不同水平的建设,要理性看待幼儿园课程建设,不能因为部分幼儿园没有独立建构的能力而否定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否定幼儿园为完善课程所做的努力;也不要把独立建设完整课程作为任务强加给所有幼儿园,逼迫幼儿园脱离实际,做力不从心的工作。由于不同的幼儿园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课程实践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各不相同。幼儿园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采用适宜的方式推进课程建设。

经过近九年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我省幼儿园课程建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只能对着购买的某个课程方案开展课程实践的幼儿园数量正在减少,一些幼儿园已经能从实际出发,删减、置换现成方案中的活动,让课程更符合实际,逐步推进购置课程方案的园本化。大量的幼儿园往往是参考多个课程方案,吸收长处,结合幼儿园自身的实际,对课程进行整合和改造,使之更适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更好地激发儿童的活动热情。这些都体现了课程园本化的精神。还有一部分幼儿园已经能确立自身的课程理念,系统梳理课程目标,深入研究优势资源,从实际出发,构建适合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不同基础的幼儿园应选择不同水平的课程实践。课程建设实践不能一刀切、齐步走。

应该明确的是,只要是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都应具备基本的观察分析能力、课程规划和设计能力、资源挖掘和利用能力、活动组织和实施能力、环境设计和创设能力,这是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养。要进一步改革师范教育,改革师范课程,确保师范生合格、胜任。同时要加强在职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使广大幼儿园教师真正适应新时期幼儿园教育工作,尤其是适应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只有这样,幼儿园的课程才能不断完善,不断反映儿童的需要和本园的实际,才能使幼儿园课程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创新变革,积累幼儿园课程建设新经验

幼儿园课程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工作,会遇到多种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创新和变革。幼儿园要更新观念,切实贯彻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和课程观;要结合实际,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现实的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的课程实践,避免“文本中心”和“教师中心”;要聚焦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开展课程实践,努力提高课程实践的成效;要聚焦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推进过程中真实的、重要的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努力在问题中思考和学习;要加强对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性评价,尤其要关注儿童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关注教师在支持和促进儿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加强教研,积累成功经验;要加强对实践的总结,尤其是要凝练和提升经验,发现规律,丰富实践性智慧。总结是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形成总结、反思、提升和改进的习惯,不断在总结中提升专业素养。


四、推进课程游戏化的机制创新

(一)以教师权益保障为核心的投入机制

课程游戏化项目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也在教师。要切实关注教师课程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完善专业素养的自觉性。除了加强课程管理、园本培训与教研之外,还要切实关注教师的权益保障,尤其是关注教师的基本薪酬。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在我省公办幼儿园中,并非所有教师都有编制,并非所有公办园都落实了同工同酬,还有相当多的非在编教师的收入相当于在编教师收入的一半,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收入低是一个现实的、重要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总结和分析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教育质量标准,大都把教师收入水平当作是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形成幼儿园教师收入水平对教育质量影响的预警机制,要形成确保幼儿园教师有尊严的收入的政策和举措,确保低收入教师的收入逐年增长并接近和达到在编教师的水平。这些方面有些市县已有很好的经验。要加强对教师收入水平的督查和警示,加强对出台和落实有关政策和制度的督促和检查,促进教师基本权益的落实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以有效性为宗旨的课程审议机制

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无论处于什么水平,都离不开课程审议。课程审议重点关注课程的适切性,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对课程内容和活动进行研究和判断,使课程更加符合儿童发展的现实,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更加符合幼儿园资源的现实,更加符合教师素养的现实。因此,幼儿园课程不是完全照着买来的方案原封不动地实施,也不是教师想怎么实施就怎么实施,更不是随着儿童的“兴趣”放任不管。课程审议要在儿童、教师、资源、活动和经验之间产生一种张力,形成合理匹配,其核心是让儿童在多感官参与的多样化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经验。

幼儿园课程的特质和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决定了课程审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程审议不应是形式性的任务,而是课程建设的现实需要;不是园长布置的任务,而是教师在内容、资源选择、方法的确定等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中的现实需要。因此,课程审议是教师的专业需求,其动力应该来自教师。课程审议的目的在于让课程更适合儿童,更有利于儿童获得新经验,更有实践成效。课程审议的机制应是教师需求导向的,借助集体智慧,采用学习、讨论和尝试等方式,寻求最适宜的内容和最有效的路径和方式。

(三)以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创新机制

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需要创新,也应该创新。但创新是手段和方式,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标新立异。创新是一项立足基础和常识的工作,是一项旨在改进和拓展实践成效的工作。因此,没有扎实的学习和领悟,没有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就难以产生真正的创新。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创新不是名称和词汇上的“与众不同”,不要在造词上下功夫,而应回到基本原理和常识,回到实践过程,回到实践成效。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让常识和原理发挥更大作用,让儿童有更多活动和获得新经验的可能。

创新的根本指向是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在为儿童选择课程、创设环境、拓展资源、丰富活动等方面,要坚持儿童为本,丰富经验,发展优先。不断创新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举措。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创新必须与儿童发展紧密相连,必须与提升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创新应该是符合规律的、务实的、有效的。创新是教师专业性的表现,也是教师对课程实践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结果。幼儿园课程建设创新的机制是服务儿童的活动和发展,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基础,以系统思考、创新思维和最优化愿景为依托,在内容选择、策略优化、方法生发、路径拓展等方面有新作为、新成效。

(四)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研机制

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2023年8月28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提出了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会议从健全教研体制机制,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研保障机制,创新教研工作方式等方面,对教研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健全各级学前教育教研机构,充实教研队伍,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加强园本教研、区域教研,及时解决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因此,抓好教研工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更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幼儿园教学研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专业发展传统,是幼儿园课程教学研究、管理和质量保障的机制。因此,教学研究有多重含义:从层次上说,根据行政层次可分为省、市、县(区)、片区、镇(街道)及幼儿园的教研,甚至幼儿园内部也可进一步分为园级、年级和班级的教研;从功能上说,有课程与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意义上的教研,也有研究意义上的教研,甚至还有学习与培训意义上的教研。在一些地方,培训意义上的教研已归属专门的培训部门,但县(区)以下尤其是幼儿园内的培训一直是教研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哪一级教研,无论是实现教研的哪种功能,都应该从问题出发,倡导问题导向的教研。对幼儿园而言,教研是具有研究意义的,而研究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意识的教研经常是盲目的,甚至是浪费时间。幼儿园课程教学的研究、管理和质量保障,甚至学习和培训都应该针对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要避免“赶时髦式”“拍脑袋式”的教研,要切实研究和把握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真实问题。尤其是采取适宜的方式了解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梳理普遍问题和重点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创造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逐一加以解决,使教研真正能解决问题、推进实践、提升教育质量。

(五)以改进为重点的教育评价机制

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落实《评估指南》,就是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结果作为对幼儿园表彰奖励、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园长考核以及民办园年检、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扶持等方面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履职不到位、违反有关政策规定、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教质量持续下滑的幼儿园,要及时督促整改,并视情况依法依规追究责任。要通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履行相应教育职责,为办好学前教育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对幼儿园而言,保育教育质量评估的重点是关注保教过程,关注儿童的一日生活,让教师真正成为积极主动的评价主体。要关注儿童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关注环境和资源对儿童活动的支持作用,积极与儿童互动,注重倾听儿童的心声,关注儿童的各类作品,切实在儿童探索、体验、交往和表达的过程中了解和理解儿童,从而完善课程实践。要让质量变成“动词”,变成不断完善课程实践的过程和不断观察儿童以提供适宜性支持的过程。

对幼儿园而言,保育教育评价是以改进工作为目的的,而不是给儿童贴标签,也不是对教师分等次。要通过保育教育评价,关注儿童的活动和发展状况,了解环境、课程及教师对儿童活动和发展的支持与促进程度,真正把握过程中的、情境中的、互动中的教育质量,发现创新性的、有效性的教育实践方法和策略,以及影响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发现教师与儿童互动并支持和促进儿童发展的主要困难或问题,能引导教师参与讨论,集思广益,努力改进工作,切实解决问题,实现教育实践水平的螺旋上升,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因此,只有不断改进工作,才能将“保教目标—保教计划—保教实施—保教评价—保教改进”等环节形成闭环,才能真正使评价为发展和进步服务,为提升教育质量服务,为儿童成长服务。



   

主办单位:邓州市教育体育局 系统维护:邓州市政务大数据中心

豫ICP备14015531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1138102000131 网站标识码:4113810005

地址:邓州市新华中路170号;邮政编码:474150;联系电话:0377-62168632;电子信箱:dz2168632@sohu.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2/26 16: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