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气预报:
站内查询:
首页 >> 工作要点
邓州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发布时间: 2022-05-09   发布人: 司法局  【打印该页】

邓州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市法治社会建设各项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中发〔2020〕28号)《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印发〈法治河南建设规划(2021-2025年)〉〈河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豫发2021〕10号和《中共南阳市委关于印发〈南阳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宛发〔2021〕2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邓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保障人民权利,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我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力夺取丹江口库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决定性胜利、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筑牢坚实法治基础。

  (二)主要原则。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坚持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三)总体目标。2025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领域制度规范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符合省情市情、体现时代特征、人民群众满意的法治社会建设生动局面,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

坚持把全民守法和普法作为法治邓州建设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原则。

  (四)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涵盖广泛的宏大工程。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确保法治社会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

(五)维护宪法权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阐释好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阐释好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涵和意义,推动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氛围。聚焦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宪法列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国家工作人员原原本本、逐章逐条学习宪法。将宪法纳入党校培训课程。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宪法宣誓。抓住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把宪法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持续开展全市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推进宪法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结合12·4国家宪法日,开展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实现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

(六)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组织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让民法典进入千家万户。开展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法规经常性宣传,积极组织疫病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尊重司法裁判,维护司法权威。加大党内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党内法规的普及度和知晓率。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对全社会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查,实施领导干部年终述法制度,落实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制度,不断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中小学设置法治知识课程,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教师法治教育培训,配齐配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深入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2022年为每个行政村培养5—8名“法律明白人”。突出对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农民工等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持续开展企业法治体检活动,引导企业树立合规意识,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法治观念。加强社会热点案(事)件的法治解读评论,推进法治文化传播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办好普法节目、专栏和法治频道,鼓励和引导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鼓励各类文化团体参加法治文化建设。

(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引领、熏陶作用,培育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依托邓州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挖掘整理花洲书院、美丽乡村习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展览馆等法治文化资源,推进法治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展馆、主题长廊、主题街区、宣传栏等阵地全面覆盖、提档升级。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南水北调邓州法治文化景观带,培育服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普法品牌。发挥南阳文艺人才资源优势,推动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创作符合现代法治思想、体现当代法治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学艺术作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写法治、唱法治、讲法治、画法治,增强法治宣传的感染力。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团体开展法治为青春梦想护航、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

  (八)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强化谁执法谁普法,推进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实现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全覆盖。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对诉讼参与人、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引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地方立法,加强对新出台法律法规规章的解读,把立法过程变为宣传法律法规规章的过程。继续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对法治教育采取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加强普法讲师团建设,培育壮大普法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动员各类企业、社会服务机构、民间团体开展公益普法宣传,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普法活动的实践格局。

三、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

建立健全社会领域法规制度,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社会规范,强化道德规范建设,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以良法促进社会建设、保障社会善治。

(九)做好地方立法调研和意见征集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紧密结合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需要和工作实际。配合河南省和南阳市做好立法调研和意见征集工作,加强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涉及公共权益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意见征集,加快推进房屋租赁管理、电动车交通安全、内河建设管理等涉及群众利益的法规规章调研工作,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促进社会规范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为、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社会组织章程等社会规范建设,推动社会成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深化行风建设,规范行业行为,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坚持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入章,指导社会组织以章程为核心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注重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示范带动,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加强对社会规范制订和实施情况的监督,建立行业协会商会章程备案机制,制订完善我市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示范文本,指导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引导、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

  (十一)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支撑法治文化。实施精神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学习宣传,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强化道德规范的教育、评价、监督等功能,通过发动社会捐助、协调慈善救助、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完善褒扬奖励先进模范制度机制。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依法惩处高空抛物、酒后驾驶、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道德失范的违法行为,大力整治突破道德底线、丧失道德良知的现象,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遏制索要大额彩礼的不良风俗,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增强公民公共卫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识,倡导分餐制餐饮方式。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及时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融入法治建设,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十二)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实施信用体系数字化应用工程,持续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开放、共享、应用、服务、支撑能力。实施重点行业领域信用监管示范工程,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监管和信用激励、惩戒、修复等机制。实施信易+守信激励创新工程,拓展信用+金融”“信用+民生”“信用+政务等应用场景,助推信用惠民便企。加强行业协会商会诚信建设,完善诚信管理和诚信自律机制,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组织诚信主题实践活动,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自发自愿、激励相容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权利保护

  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有效维护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社会主体要履行法定义务和承担社会责任。

  (十三)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制定重大公共决策事项目录,畅通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的渠道。制定与人民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和出台重大改革措施,要注重与利害关系人进行充分沟通,通过听证会、实地走访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没有法律和行政法规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在重大公共决策中,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积极作用。健全涉企地方立法及政策制定参与机制,对关系企业、职工切身利益,专业性较强的涉企专项政策,可吸收企业家代表、职工代表、相关领域专家、行业协会商会等共同参与起草。

  (十四)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合法权益。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促进严格执法。创新执法方式,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推进基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人民群众监督评价工作,促进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野生动物保护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和执法效果不断提高。探索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基层联系点制度。强化产权保护统筹协调工作,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有效执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和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制定实施邓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稳步推进统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许可决定、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决定、行政征收决定等,依法予以公开。

  (十五)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依法平等全面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加大涉民生案件的查办力度,严厉打击涉民生领域犯罪。探索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集体诉讼制度。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加强律师执业权利保障。严格落实诉讼参与人权利保障制度,努力实现以程序正义促进实体正义。贯彻少捕慎诉慎押新司法理念,充分发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用,依法推进非羁押强制措施适用,建立健全案件纠错机制,有效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健全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坚持依法强制执行与善意文明执行相结合,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合法权益。加强检察机关对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扩大军人军属法律援助范围,为军人军属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完善互联网+诉讼模式,加强一站式诉讼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

(十六)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促进城市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辐射,加强对基层专业法律服务人才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政策扶持,引导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充足地方的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服务工作者到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欠缺地方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有效缓解法律服务专业力量不足问题。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落实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权益。加快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行业改革发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四级实体平台建设,整合法律服务资源进驻,完善服务体制机制,优化改进服务流程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建设依托12348共法律服务热线,应用一体化呼叫中心系统,提升接线能力和接听效率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各类法律服务一站式办理推进律师执业保障与监管、电子公证、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法律援助智能保障等智慧应用平台建设加强司法行政机关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等单位的沟通协调,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应用

  (十七)引导社会主体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诉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引导推动企业和其他组织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健康有序运行。支持社会组织建立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引导社会资源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倾斜。

五、依法治理网络空间

发挥依法治网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社会治理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覆盖,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十八)强化依法管网。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规范管理网络直播、自媒体、知识社区问答等新媒体业态和算法推荐、深度伪造等新技术应用。落实网络安全法配套规定,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数据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审查等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引导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强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大数据等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活动。落实跨境电商管理责任,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者行为。

  (十九)培育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网和以德润网相结合,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等工作。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推进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和惩戒机制建设,推动网络诚信制度化。坚决依法打击谣言、淫秽、暴力、迷信、邪教等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蔓延,建立健全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一体化受理处置体系。加强网络法治和网络素养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引导青少年理性上网。办好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深入实施中国好网民工程和网络公益工程,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理性表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二十)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网。牢固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依法防范网络安全风险。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党委(党组)责任和主管监管部门职责,开展网络安全责任制检查考核、网络安全建设和绩效审计,强化追责问效。完善网络安全信息通报与分析研判制度,凝聚管理部门合力,及时发现、有效处置各类网络安全风险事件。健全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密码应用等审查评估制度,维护基础网络运行安全。加强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严格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使用行为,加大对非法获取、泄露、出售、提供、篡改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履行法定安全管理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督促网信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健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机制,突出重要行业、重点领域突发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完善重点涉网部门工作协调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网络违法犯罪监控和查处能力建设,依法查处网络金融犯罪、网络诽谤、网络诈骗、网络色情、攻击窃密等违法犯罪行为。

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依法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协调利益关系、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二十一)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地方党委在本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作用的机制,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考核问责机制。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社会治理过程人民参与、成效人民评判、成果人民共享。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十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的发展机遇,推进市域治理创新,依法加快市级层面实名登记、社会信用管理、产权保护、物业治理等配套制度建设,使法治成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政府职能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按照减负赋能原则,制定和落实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管理权和居民自治权边界。规范城乡社区准入事项,深入开展社区万能章治理专项行动。在农村持续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不断提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做好全国法治示范城市、示范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培育推荐工作,深化省市级法治乡镇建设和动态管理。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委会主任制度。全面推进基层单位依法治理,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普遍完善业务和管理活动各项规章制度,学校要以章程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广泛开展行业依法治理,推进业务标准程序完善、合法合规审查到位、防范化解风险及时和法律监督有效的法治化治理方式。依法规范宗教事务管理,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

  (二十三)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人民团体要在党的领导下,教育和组织团体成员和所联系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做好社会组织登记审查,完善社会组织监管制度。探索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推进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开展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健全制度、完备措施、有序发展,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十四)增强社会安全感。完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落实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健全平安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源头治理防范整治等机制,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和邪教活动,依法严厉打击暴力伤害医务人员、性侵未成年人、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加大新型网络犯罪打击力度,强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滚动排查整治。加快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雪亮工程建设运用,健全公安武警联勤巡逻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矿山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专项治理,防范安全事故。健全枪支弹药、易燃易爆、剧毒、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管控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升疫情防控、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贫困人口、精神障碍患者、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跟踪帮扶。推进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创建,强化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基层基础。

  (二十五)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矛盾排查和风险研判,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诉源治理,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完善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全面落实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依托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人民调解中心,下设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人民法院诉讼中心、公安交管、信访接待大厅等部门设立人民调解室,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深化一村(格)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员队伍”“四个一机制,加强对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组(社区)的人民调解工作考核考评,督促基层加大对矛盾纠纷的预防化解工作力度,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解决在原地。发挥律师调解作用,在法院、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规模较大的律师事务所成立律师调解工作室,在律师协会成立律师调解中心,建立健全律师调解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在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建立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工作,发挥行政机关化解纠纷的分流阀作用。

七、加强组织保障

坚持党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全社会力量,扎实有序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二十六)强化组织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党委部门要落实推进本地法治社会建设的领导责任,推动解决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政府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将法治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十七)加强统筹协调。坚持法治社会与法治邓州、法治政府一体建设,坚持法治社会建设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各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要加强对法治社会建设统筹谋划,抓好法治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要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法治社会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建立会商研判、信息通报、任务督办等工作机制,形成上下协调、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法治社会建设,进一步发挥公民、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形成法治社会建设最大合力。

  (二十八)健全责任落实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我市法治社会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制定我市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健全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法治社会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探索督察督办机制,组织开展专项督察,确保法治社会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将法治社会建设成效纳入各地各部门绩效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二十九)加强理论研究和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党校、法学会理论研究作用,打造法治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基地和实践基地,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加强舆论引导,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以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做好法治人物、法治事件评选活动,讲好邓州法治故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乡镇(街、区)、市直各单位要全面贯彻本方案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落实举措。市委依法治市办要抓好督促落实,确保方案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主办:邓州市司法局  系统维护:邓州市政务大数据中心

豫ICP备14015531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1138102000131  网站标识码:4113810005

地址:邓州市三贤路142号 邮编:474150 联系电话:0377-2287283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1/09 15: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