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辉映邓州美 
发布日期: 2013-12-31 来源:

日月辉映邓州美

——兼析邓州“嫦娥奔月·团圆” 地

暨日月文化与相关地域文化交融现象

作者:王林森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邓州穰原大地宝藏着太阳;如果有人告诉你,邓州的蓝天是月亮诞生的摇篮;如果有人告诉你,后羿从邓州覆釜山的最高峰攀上月宫与嫦娥团圆……

        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这是我们邓州人世世代代用心智编绘出的日月同辉华彩梦!

 

一、宝藏太阳的热土

        邓州是一块宝藏太阳的热土。相传: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神,照得人间没有白天和黑夜,晒得河流干涸、草木起火、大地生烟。太阳神们在无边无际的天空折腾的十分快活,可苦坏了天下的老百姓。玉皇大帝忍无可忍,就派遣正义之神——二郎神前去镇压:命令他消灭掉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照亮白天,以区分昼夜,滋生万物。英武的二郎神很快就杀死了正在做恶的七个太阳神,有两个狡猾的太阳神见大难临头,就躲在了伏牛山尾——邓州市西北界的灵山,妄想蒙混过关,逃过一劫。其实二郎神早看得一清二楚,他以方天神戢为担,运动神力,挑起两坐大山,一路风尘,直奔伏灵山。

        二郎神担着两座大山,腾云驾雾,长途跋涉,行至坦荡辽阔的穰原平川之地。在挥汗之即,突然乌云压顶,天色阴沉,眼看就是一场暴风骤雨。原来是藏在灵山脚下的太阳神,见大难临头,就呼风唤雨,做垂死挣扎,妄想趁乱脱逃。二郎神神目如炬,哪容做恶多端的两个太阳神逃脱。说时迟那时快,他运动神力大发神威,方天画戢在他肩上运转如风,两座大山象长了眼睛一样,劈头盖脑朝着两个恶神砸去。两个太阳神见势不好,拚死一搏,神力发处电闪雷鸣,狂风大雨,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二郎神怒张神目,看得真,压得准,但见面前的大山是自天而降,一下子就把一个太阳神压在了山下。一回头,看到压在身后山下的太阳神正要挣脱,就伸手压住山脚,把那太阳神压得严严实实。这样一来前面的大山自天而降,与地面剧烈冲撞,巨震山裂,山首粉碎,青石变为碎块粉土,山体平卧大地,光秃、无峰,世人称之为土谷山、土兀山、吐雾山、覆釜山。身后的大山由于二郎神的奋力一压,落地时与大地相撞较轻,受震较微,山上青石未损,仍保持着“山”的形状,上光,下粗,形似光光的柱石。后人就称之为光柱山、仙柱山、先主山。二郎神搬了搬落地生根的两座大山,见稳丝不动,这才放下心来。二郎神上天入地担山赶太阳,又与负隅顽抗的两个恶神一场恶战,也已是大汗淋漓,神力疲惫,一时间腹中空空肠鸣如鼓,就脱下战袍,伸手从行囊中取出十个馒头,想饱餐战饭、休息一下再回天庭。谁知刚吃完第九个镘头,玉皇大帝催他回天庭的圣旨就到了。二郎神来不及穿上战袍,也来不及捡起剩下的那个馒头,抬腿升天,谁知雨后泥土粘重,二郎神脚上粘了块泥巴,他抬脚用力一踢,将粘在脚上的泥巴抛至覆釜山东南角,又往上一跃,瞬间消失在云霄之间,回天宫复命去了。二郎神遗落的战袍就形成了覆釜山西边的袄山,又叫鳌峰山。二郎神踢至老远的那块泥巴就是踢脚山,又叫白云山。丢下的一个馒头就是如今紧靠踢脚山的方山、馒头山。

 

二、升起明月与后羿和嫦娥团圆的一方蓝天

        嫦娥奔月的传说以嫦娥与后羿夫妻天长地久的分离,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凄美的永恒的烙印。然而在邓州人民心中,嫦娥奔月之后,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坚韧的毅力,早已和后羿团圆在粉妆玉砌的月宫,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釜覆山一带盛传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月亮圆的时候,能看见月亮山下桂花树,树下住着一家人。这人家原来住在覆釜山脚下,男的叫后羿在山中打猎,媳妇叫嫦娥在家织布,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忽一日,祸从天降,天上突然出现十颗太阳,没有了白天和黑夜,晒得庄稼着火,这下可苦坏了老百姓。为了救民于水火,后羿登上覆釜山的最高峰,用射鸟猎兽的利箭,把八颗太阳射落在穰原大地,留下一颗照在白天,留下另一颗照在黑夜。

        谁知道这样一来,没有了昼夜之分,庄稼失去了生长规律,光长秧子不结穗。聪明的嫦娥又想出一个好主意:她不分昼夜织了一块巨大的面纱,想让后羿用箭射在光照黑夜的太阳上,蒙住太阳强烈、酷热的光芒。面纱绣好了,后羿打猎还没回来,心灵手巧的嫦娥一边盼着爱人快回来,一面在面纱上绣了自家门前的桂花树、桂花树下嬉戏的小玉免,还绣了自己在树下绣花时秀美的模样。

        后羿带着嫦娥绣好的巨大的面纱,再一次攀上覆釜山的最高峰的最高的一块岩石上,奋力把面纱射向照亮夜晚的太阳……

        刹那间,一轮清亮的圆月出现在天空,柔和的月光洒满人间。不幸的是,后羿刚回过头,就看见嫦娥、家门前的桂花树、树下可爱的小玉免一起飞向月宫去了。嫦娥听到后羿焦急的呼唤,十分后悔把自己绣在面纱上。

        聪明刚强的嫦娥很快想出了好主意,她把自己的长发辫成绳子,那头发一天天长长,不知过了多少年月,后羿在覆釜山最高的山峰上,抓到了嫦娥的长发,也攀上月宫去了。

        后羿与嫦娥战天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感人故事,和美圆满的结局,让我们对奋斗中追求幸福生活的邓州人民充满了敬意。

 

三、日月辉映邓州美

        两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都发生在覆釜山。覆釜山系伏牛山余脉,位于邓州市西北与内乡县、镇平县交界处。明《嘉靖南阳府志》载:“覆釜山在州西北八十里,以形似名,俗称吐雾山。”从邓州市区向西北,大约八十华里路程,可见五座山头连绵,自西向东依次是鳌峰山、覆釜山、踢脚山、先主山、方山。踢脚山在南边,其东边山脚下是起伏不大的方山。其余三座山基本上东西方向一字排开,在以“中原天府”闻名于世的穰原沃野上显得格外出奇。

 

  1

覆釜吐雾,足踏三县“雾里看花”置云端

        关于覆釜山的记载,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新城,有覆釜山。”民间俗称土谷山,当霪雨将至,山顶云雾笼罩,犹如山口吐雾,故又名吐雾山,主峰海拔352米。但在无际的穰原大地上,也显得耸立陡峭,古时山腰有五龙、济源、雅祖等泉,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唐代王维有五言律诗《饭覆釜山僧》:“晚知清净理,自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敞庐。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昼欲尽,鸣磐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有空虚。”“覆釜山僧”为何人,无从考证,但王维晚年曾久居南阳其间曾为禅宗惠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惠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禅宗的思想对王维影响极深。由此可见,王维晚年有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南阳,并且与南阳的禅宗大师有深交。[据《北宋宗臣范仲淹》,我们知道:“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置州,始有邓州。至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即位建立北宋,邓州设州治机构已达387年”。再据《南阳地区志》,唐(公元618-907年)邓州 辖7县:穰县、南阳县、新野县、向城县、临湍县、内乡县、菊潭县,所以这里所说的南阳当指当时邓州辖区]

        与王维同一时代的钱起先后两次到覆釜山寺,写下了《独往覆釜山寄予郎士元》等五言古诗五首。其中《仲春晚寻覆釜山》中这样描绘覆釜山美景:“蝴蝶弄和风,飞花不知晚。王孙寻芳草,步步忘路远。况我爱青山,涉趣皆游践。萦回必中路,阴晦阳复显。古岸生新泉,霞峰映雪巘。交枝花色异,奇石云根浅。碧洞志忘归,紫芝行可搴。应嗤嵇叔夜,林卧方沉湎。”覆釜山之秀美,由此可见。

        覆釜山即称“吐雾山”,云雾就是覆釜山的伴侣,攀援山坡,仿佛白云就在身边飞舞。如絮似棉的云雾瞬息万变,一会儿把山峰遮住,一会儿云散雾消仅留一缕青烟,横贯山腰,只露峰尖。人们冒雾行走山上,似置身云端。现今满山灌木,山坡开辟有绿油油的茶树园,茶花开时花白如玉,香飘林间,攀行其间,如在仙境。

        在覆釜山顶有一块石碑,1997年国务院立,碑身分三面,分别写着邓州、镇平、内乡,此碑是一市两县交界点界碑,立足碑旁,有“脚踏一市两县”的豪情。与覆釜山有关,这里流传着很多神话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前文所述的“嫦娥奔月”和“二郎担山赶太阳”的故事。

 

2

覆釜山:太阳文化与月亮文化水乳交融

        性好山水,家乡有此佳处,为探寻其俗,20多年来,我曾多次攀游覆釜山,搜集文献、传说,竟见中华民族传统太阳文化与月亮文化在覆釜山水乳交融,共为一体。

        天体太阳光和热相关的人类文明成果称之为太阳文化。它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经济基础方面由农耕文明而形成的“太阳图腾、自然崇拜”民俗信仰。上层建筑方面由政治文明而形成的“龙凤图腾、图腾崇拜”政治信仰。民俗信仰与政治信仰相结合,而形成的“人类图腾太阳文化”维系着和谐社会与和平世界。

        所谓月亮文化学,主要研究人类文化与月亮的关系的文化。月亮可以说是艺术的核心代表形象之一,人们对月球的向往是无止尽的,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以及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中国的哲学讲究天人合一、阴阳相生。而整个天空,白昼属于太阳,夜晚属于太阴,太阳文化和月亮文化共同构成阴阳相生的文化体系。

        邓州市地方志研究学者肖华锟的论文《“夸父追日”是为了传播“太阳教”以推翻黄帝集团》与其著作《文史英华》中论文《“夸父追日”神话的考释》阐述了邓州太阳文化的悠久与辉煌。“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是我国最古老的神话故事。《山海经》所述夸父活动的时代,大致是炎黄二帝时代,夸父是炎帝系的后裔。从《山海经》上看,夸父活动范围大至是:东到沿海,西到渭水,北到黄河以北,南到湖南夸父山。

        邓州市的林扒镇,在宋代以前称邓林。“夸父追日”的故事应发生于此。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林扒镇下郝岗村黑龙庙新石器遗址,发现了一个装满已炭化谷物的陶豆,周围有九个直径20厘米的石球。学界认为,这一组文物是远古夸父部落的图腾祭祀组合,黑龙庙是邓林的中心,滚圆的石球是夸父部落崇拜太阳的偶像既图腾。陶豆不是一般的盛粮器物,而是祭皿,装满谷物和石球放在一起是为了祭祀太阳。

        由此推断,夸父追日是为了登高祭祀,这种祭祀活动就是宗教活动。远古是充满神话的时代,也是原始宗教盛行的时代。夸父到处奔走“传教”,难免“道渴”,故饮河水。夸父崇日现象在太昊和其祖先后土时已经开始。“夸父追日”正是古代崇日文化的代表,反映了古人依赖太阳生存和征服自然的愿望。与其说夸父追日是为了崇日祭拜,倒不如说夸父追日是为了四处传播“太阳教”,夸父在他的传教地留下了多处遗迹。“夸父追日”传播的崇日文化的“太阳教”的“教主”是炎帝和太昊,而夸父不过是个著名的“传教者”。这个“太阳教”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蚩尤部落后期与夸父部落联盟,以对抗黄帝部落。在《山海经》中,有几处蚩尤和夸父一起被杀的记载。可见,夸父“追日”到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是为了侦察和联盟,以推翻黄帝政治集团。

        《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的“合符釜山”,即黄帝战败蚩尤和夸父之后,与诸侯结盟之处,釜山,当是邓州的覆釜山。对于覆釜山,《魏书·地形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均有记载。黄帝战蚩尤和夸父部落,当在距夸父部落不远处的覆釜山。今覆釜山之南有一个古村名“青冢”,传说是很古老的冢,有可能是蚩尤或夸父被杀在此的坟冢。

        从文献与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太阳文化与月亮文化在覆釜山的完美结合。月亮的存在,应当被看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特殊眷恋。我们从地球上看月亮的视角与太阳的视角几乎完全相等,即月亮与太阳一样大,而且月亮、太阳和地球基本上都在一个运动平面上,因此才会有日食、月食以及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太阳永远是圆满的,但月亮是有盈亏的,太阳文化与月亮文化在邓州覆釜山的水乳交融,值得我们探索其民俗、传说、文化。现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覆釜山之阳约3公里处通过,输水北京,西南直线距离约5公里左右即是我市着力打造的世界最大U形渡槽——南水北调湍河渡槽景观区。有志旅游开发事业的朋友也可在“伏牛尾”灵山之侧的覆釜山,打造“太阳文化与月亮文化融合地”或“嫦娥后羿团圆圣地”等名胜风景地。

 

3

覆釜山的有关记载、传说与景观反映出的地域文化现象

  之一、学者考证,覆釜山曾有楚工事,号“长城”

        覆釜山曾有楚工事,号“长城”。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在南阳修造了两条长城,一条从唐河、泌阳、方城、叶县、鲁山到南召县乔端野牛岭以西;一条从西峡县汉王城到内乡、镇平至邓州的覆釜山。

        2000年8月22日《团结报》第一版发表了肖华锟先生的《南阳发现两条战国楚长城》一文称:“长城”北接“方城”,从周家寨到镇平县二龙乡、老庄乡等地,再到邓州市的穰东镇,西到内乡县的马山口镇。“长城”全部采用山石垒制而成。西峡、内乡、邓州覆釜山长城是楚国防秦的第一道长城。

之二、舜友冢是舜在邓州覆釜山周围活动的见证

        邓州在大舜时称邓墟,帝舜不愿接受尧的禅让,曾在这里隐居,他漫游历山时结识的几个朋友——雄陶、方回、续牙、伯阳、秦不虚、灵甫曾到邓墟和舜相聚,今邓州赵集镇朱岗王一带,民国时期还叫舜友乡,村西有一个大土丘,高4丈,方圆三四华里,人称“七友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在村边还树立着刻有歌颂舜友墟诗文的石碑,诗文曰:“迟日暖暖度前除,直到仲和二月初。草透堤岸黄上柳,风光逗留七友墟。大舜受禅七友去,万古高风莫能步。四千年来此间老,谁过故墟题一句。”

 之三、豫剧大师陈素真代表剧目《春秋配》故事发源地 

        春秋配故事发生于明末。当时罗郡庄(现河南邓州罗庄镇,东距鳌峰山<即袄山>2.5公里左右)秀才李华,字春法,家道殷实,仗义疏财。有一次陕西客商好友来李华家小住,临走时李华送好友到东边姜家沟(今罗庄镇宅子村后宅,东依鳌峰山)的半山坡上,碰到一老一少两个女子在山坡上拣柴。李华看她们可怜,上前询问情由,得知年轻女子叫姜秋莲,因受后母虐待,被逼上山拾柴;老者为乳娘。李华公子是个仁义君子,即拿出十两银子,让母女俩回家买些柴烧,免得在荒山野地、路人稀少之处受歹人欺负。

        姜秋莲和乳娘回来后,把情况告知后娘,后娘硬诬陷姜与李华有染,姜被逼无奈只得跳井自尽,恰遇其父外出归来,将其救起,问明情况,但也奈何不了后娘。

       姜秋莲本就受够了后娘虐待,又因拿回李华送的十两银子,被后娘诬陷,有口难辩,整日苦不堪言,只得携衣物在乳娘的陪同下投奔李华。其后娘又一纸诉状将李华以拐骗良家妇女罪告上县衙。

       宅子村候家,候上官家境贫寒,出于无奈,在李华家行窃时被伙计捉拿,李华问明情况,得知他家中有八十岁老母,日子艰难,李华不但没有责罚,并赠他铜钱20串,以此为资做个小本生意,从此改邪归正,做挑货郎走乡串户,做起买卖。因此候上官得知恩人被诬告入狱,就找到李华结义兄弟,罗郡庄东北大王山上的山大王张严庆商讨搭救李华。张严庆带兵丁到县衙劫狱成功,救出公子李华,有情人终成眷属,李华和姜秋莲喜结良缘。

       陕西客商好友第二次到李华家,被李华曲折动人的故事所感动,请名流取李春法、姜秋莲二人名字中间的一个字写下传统戏《春秋配》(又名《绿林拾柴》),以示纪念。李华公子当年的上马石,因为有了豫剧《春秋配》数百年来的传唱,被周围群众保护,至今完好无损,现存于罗庄镇罗西村李华后人李国俊家门前,高1.2米,厚0.5米。该石造型奇特,犹如翘首卧狮,中间有两个圆孔为拴马处,被当地群众称作“花石头”。

之四、覆釜山“小三国文化圈”与佛道文化圈

       关于覆釜山的寺庙道观,明嘉靖《邓州志》载:“其山峰不甚耸起,如覆釜然。上有清禅寺,其右为五龙泉,水四时不竭。山左有先主山,上有先主庙。右为鳌峰山,峰左有济源泉,北为界山,有雅祖洞。”志中所记的寺庙、泉、洞都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覆釜山现重建有广福寺。广福寺初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原名青禅寺,历史上规模宏大,香火鼎盛时期,有“八百和尚四百僧”的传说,影响波及河南、湖北、陕西等地,是一座历史名刹。其“土釜禅林”是古邓州八景之一。

       广福寺除现在已建成的三圣殿外,还将建设大友宝殿、藏经楼、山门殿、钟鼓楼、佛堂、厢房等,以规划图来看,建成后将成为豫西南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名刹。

       除覆釜山广福寺为佛教圣地外,踢脚山建有白云观,先主山头的先主庙与山下数里之远的邓州市赵集镇姜岗关帝庙晨夕呼应,香火日盛。

       先说姜岗关帝庙,姜岗自然村分属邓州市与镇平县,关帝庙会由来以久,盛于明清,庙产原属邓州、镇平、内乡三县。今由邓州市、镇平县姜岗关帝庙管理委员会重建有关圣殿、结义殿,及廊房。每年正月十五、清明两次春会,来自周边三县信徒如云,香火极盛。

       北去数里的踢脚山下的粱姓自然村也分属邓州市与镇平县,山脚下有酷似一把靠背式坐椅的石头,地方人称“椅子石”,是邓州市与镇平县天然的界石。

       传说二郎担山赶太阳,把的脚上的泥块踢落于此,形成此山。当时二郎神赶路口渴,他便在踢脚山上用手指戳了一个水井,然后开始喝井水,现在踢脚山上还有二郎井,因为是神仙喝的井水,所以井水甘甜可口。当地人在山上建二郎庙纪念二郎神,并祈福风调雨顺、圣世太平。现今山上镇平县白云观管理委员会建有白云观,有祖师殿、圣母殿、二郎庙及廊房。因为此观旧属邓州、镇平二县,故祖师殿内供着两尊祖师石像。这也算白云观祖师殿与别处不同之处,想来神为人愿而分身,也颇有趣。

       先主山与覆釜山是二郎神担来镇压两颗做恶多端的太阳神的大山之一。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曾在这里屯兵,山上在乾隆年间盖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先主庙,故称先主山,民间还叫他南山、文峰山。

       先主山,山林秀美,古有先主山四大景传世,一是山头“白马扑云”,一块硕大的白色石头上立有一个很像白马的天然石像;一是山北面正中央的“双龙戏珠”,远观山北长数千米的山坡上,有天然石块和球形石所形成二龙戏珠的天然组阵;一是山西面的崖壁上的天然石纹所形成“犀牛望月”壁画:一头犀,抬头望着一个月亮;一是山脚下河边的“黑猪拱河”,山脚下河边有一大片黑色的石头,形状就像一头黑猪在拱地,传闻黑猪如果拱过河,先主山就有大型煤矿了。国家地质勘探队曾在黑猪拱河的周围地带发现煤矿,但含水量太大,没有开发价值。

       先主山富含水晶矿,曾被大量开采,山上的石头具有建筑用材价值,最有名的是山坡南面半山腰的两个洞穴,一个石花洞,一个泥巴洞。石花洞里是一个天然溶洞,里面有大量的钟乳石,就像石头开花一样,俗称石花洞。泥巴洞里面全是泥巴,这两个洞当地大部分人都进去过,里面的石花很多人早年都采集来放在家里的水里,传说石花在水中会继续生长。可惜的是炸山开矿把两个洞掩埋了。

       现在山南面成片的橡树林,是山上209微波站的官兵种的,树龄不过几十年光景,北面山坡学大寨时被开垦成农田。近几年退耕还林,有的地方种上了柿子树。每年清明节,先主山先主庙附近有大型庙会,香火很盛。

    覆釜山有古长城遗址,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交游地,是豫剧经典剧目《春秋配》的故事发源地,其山上佛家的广福寺、先主山的先主庙、踢脚山上的白云观,及山脚下的姜岗关帝庙,都是道家的。佛道文化在覆山一带交融辉映,信众如云。以先主庙为核心,以姜岗关帝庙为代表,这一方百姓多有祭祀关圣及刘关张结义三兄弟的习俗,民间也盛行结义异姓兄弟与拜干姊妹的风俗,无形中在这一方形成了一个“小三国文化圈”。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而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正根、正道、正宗、正统。延绵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其主根和支脉都与中原的人文始祖及遗存的精神血脉有着亘古相依、命运相随的必然联系。所以,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有着走向现代、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础。做为极富地域特色的中原文化的代表的覆釜山日月文化、戏剧文化、佛道文化交融现象与“小三国文化圈”在中原文化研究与建设中,颇值着意关注、开发、利用,为我市着力打造的世界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区注入厚重的中原文化因素,以我们邓州人的聪明才智共同绘就美丽邓州日月同辉的灿烂明天。

【作者 王林森  15993172900】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05 14: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