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邓州 >> 旅游 >> 旅游规划
邓州提线木偶:扎根于农村的“非遗”文化 
市政府办公室  2020-06-09【打印该页】

自古以来,邓州市小杨营镇就流传着稀饭饱不饱,大戏得看了锣鼓响,嗓子痒之说,说书弹唱、皮影木偶等传统艺术,恰如天上的点点星光。而被确定为南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 提线木偶就是这点点繁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口中念念不忘的被窝戏,到现在依然活跃在小杨营这个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的土地上。

这几天,在邓州市小杨营镇平安实验学校内,一群身穿传统服饰,手拿木偶的学生们正在这里进行汇报表演。木偶经过学生们的演绎,便活灵活现起来,这也让下面的同学们也看的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这群孩子是这个学校民间艺术社团的学生们。平日里,他们都会利用课余时间跟随提线木偶的传承人们一起学习这门非遗文化。

邓州市小杨营镇平安实验学校教导主任 杨萍

我们每年都会选拔一批对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孩子们,加入到我们学校的民间艺术社团,一方面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提线木偶戏,最早起源已经不可考证,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走南闯北的卖艺人黄全荣把这种戏曲带到了小杨营镇,并在这里发展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后经文革和改革开放的冲击,这种小众戏曲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邓州市小杨营镇提线木偶剧团团长 杨建然

改革开放以后,就形成多元文化,各方面的文化都充斥市场。大戏小戏,咱邓州过去都有“百团大戏”,咱们这种小型的艺术,这又不被人重视了。

上世纪80年代,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杨建然接触到了这门传统艺术。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整理,在1996年,他专门为提线木偶搭建了一座小舞台,又挖掘了几个小段,使这门小戏又重新回到了群众的生活中来。

提线木偶戏,当地人们俗称被窝戏。演出时,为了只让观众们看到舞台上木偶的一招一式,避免穿帮露馅,演员只好捂在幕后的幕布里,是不能让观众看到怎么表演的,这就有了被窝戏一说。线偶的勾线数根据角色的不同,为812根不等,甚至有多到20余根的,也有更多的,通过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以生命。

邓州市小杨营镇提线木偶剧团团长 杨建然

这种艺术手上也要要功夫,没有功夫一会儿它不平衡,一会儿提的高了,手也没劲了,它就跪那了。所以基本上它跟舞台保持这个平衡,像流水一样,很自然的过渡这个艺术动作。

传统的提线木偶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演出,一人边拉弦边唱,另外一个人演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丰富内容,乐器部分得到了很大的创新,演奏中又加入了二胡、琵琶、电子琴等。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提线木偶逐渐成为小众的文化形式,但为了使这门古老艺术能够迸发出来的新的生命力,这几年杨建然还结合当前形式,创作了一批与党建、脱贫攻坚等相关的新戏。使内容更接地气。他们还通过直播和手机录制的方式,使这门传统艺术得到了发展。

邓州市小杨营镇提线木偶剧团团长 杨建然

这个剧毕竟是传统的,跟现在的形式稍微有点脱节,所以说为了创新发展,咱们要适应形式,比如说咱们现在防疫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颂党恩,这方面咱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小杨营提线木偶第一代传人黄全荣因为不识字,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大多是口口相传,这样不利于戏谱的传承,使不少优秀的剧目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到了第三代的传人杨建然这里,他开始着手戏谱的规范整理,并与第四代传人宋哲涛一起将戏谱简谱化,这样更利于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邓州市小杨营镇提线木偶剧团团员  宋哲涛

我们先把最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曲目记录下来,下一步准备把其他的曲目也都记录整理,方便进一步在一块切磋提高。

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和发展,提线木偶的演出更趋规范和完善,现在小杨营镇提线木偶剧团能登台参加演出的人员达到十余人。但从事演出的大多都是业余的戏曲演员,并且年龄上也存在断层,如何能够继续发展和传承这门小众戏曲艺术,是杨建然和他的团队需要思考的问题。

邓州市小杨营镇提线木偶剧团团长 杨建然

一个是提高节目的质量,不仅要传承再一个要创新,一个就是提高木偶制作质量,再一个尽可能通过申报(省级非遗),得到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把咱这种戏也作为政府购买的艺术购买进去,下去(演出)进行传承。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主办: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系统维护:邓州市政务大数据中心(邓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联系电话:0377--62283198 email:dzsrmzfwz@126.com 网站地图
豫ICP备14015531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41138102000131 网站标识码:4113810005

邓州政府网

邓州政务微信

手机版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5 19:55:48